时间:2022-11-29 10:04:30 | 浏览:204
关注我
每一次的旅行都想与你同在
#
以色列纪行.9/ 敲鼓的青年
从本雅明市集沿步行街一路走可以走到著名的卡梅尔市场。卡梅尔市场是许多旅行指南都会推荐的一个目的地。因此它常常出现在游客的行程清单上。
许多文章称卡梅尔可能是近东最大的一个露天市场。我不知是不是最大,走上一圈的确要花些时间。虽然是露天,走在其中其实晒不到多少太阳:路两边街铺巨大的遮阳棚几乎都衔接上了,铺天盖地的遮阳棚能挡住90%的阳光。所以逛起来和室内市场感觉也差不多。其实这里密密麻麻的街铺和香港的女人街倒也有几分相似。不过较之香港的街市,卡梅尔的货品大而全,产品种类更丰富。从性感的比基尼到高仿的首饰,从接地气的橄榄、腌菜到奶酪、面包等等应有尽有。你很难说清它的主题,反正生活中用得着的这里几乎都能找到。走进卡梅尔市场就像走进了一个小商品的万花筒,让人眼花缭乱。其实不仅是游客会光顾,特拉维夫本地人也常去卡梅尔市场采购生活用品。
卡梅尔市集是实实在在做生意市场。正因为此与隔壁本雅明的文艺市集相比,卡梅尔的商业味要浓重得多。摊位上的老板们也要比隔壁本雅明街上的“艺术家”们更繁忙、更勤快。大部分商家都会吆喝招徕生意,众多免费试吃的食品也是市集的一景。在这里出现的客人“出手率”也大大高于艺术集市上的客人。在这里老板通常没功夫和你闲聊,甚至如果你在摊位久站而又不买东西,老板都要赶你走。因为你挡住了他的摊位,阻碍他做生意了。
卡梅尔总是人头攒动,极有人气。它或许是窥见特拉维夫生活的一个窗口。不过我却花了更多时间驻足于卡梅尔市场和本雅明步行街交汇处的小广场上。
在这个小广场上有许多闲坐的本地人,他们搬出躺椅大大方方地坐在广场中间,想来极可能是市场里老板。除了他们,小广场上最吸引我的是一个圆筒状的招贴亭。亭子有一层楼那么高,最上面是个六角亭式的檐顶。其下方的圆桶从上到下贴满了各式广告纸。密密麻麻的广告纸一张叠着一张,里三层外三层的,足有四五公分厚。处于人眼平视位置的广告比较新,有健身俱乐部、音乐会、餐厅、节庆活动等各种广告。招贴亭上部的广告纸大都萎靡、残破,就好像是缺水而枯萎树叶一样一张张耷拉着脑袋。
招贴亭旁就是卡梅尔集市的入口,人流最是密集。这也是广告亭身处此地的最大原因吧。除了广告亭,还有许多流动商贩会在这里招徕生意。其中就有一个犹太中年男子在做一桩奇怪的生意。他身着正统犹太教的装扮——头上戴着黑色圆边礼帽(不用猜,帽里有犹太教小圆帽),身上穿着黑色风衣式的长礼服,礼服里衬着带长流苏的犹太背心。通常这背心是穿在里面做内衣,但这位“中年油腻男”潇洒地外穿这件背心,且不束起来。于是我终于看清了那些飘逸的流苏是怎么缝在背心上的。
然而他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穿着。特拉维夫虽然不是犹太教观念最强烈的地区,但街上有若干穿着正统服饰的犹太教徒是司空见惯的。引起我好奇的是他的营生。他挺着肚子在广场与卡梅尔市场入口间逛来荡去,手上一溜红绳子从掌心垂下。但凡看到去往市场的客人,他几乎都会拉住推销手里的红绳子。只见,在广场的微风里男子的灰白胡须、手里的红色细绳、腰上垂下的纯白流苏一齐在风里飘荡。细绳子似乎并不好卖。在我的观察半小时里只有一位女士购买。在她询价时,男子手指比划了一个二。不知道是20块,还是2块,我想这绳子是绝不至于要200谢克尔的。
当时我吃不准这绳子是干嘛的,心想倒蛮像中国本命年用的红绳子。后来上网一查,证明我这一猜想也有几分道理。这红绳子确实是祈福的一种饰物。犹太教中有一种神秘主义哲学叫卡巴拉。这一宗教哲学除了它的隐世性和生命树以外,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红绳传统。和中国的本命年红绳传统极为近似,犹太卡巴拉主义者认为左手带红绳可以“拒绝恶灵附体”,即保佑平安。卡巴拉已经超越犹太教分支的宗教概念,成为一个跨宗教的哲学思想,许多人研究并相信。比起晦涩、难懂的哲学论调,卡巴拉红绳传统影响更广泛,在西方似乎很受欢迎。卡巴拉官网上一直有出售这种红绳的页面——20美元一套,大概能给四五个人戴。在美国许多一线明星,比如小甜甜布兰妮、麦当娜和侨居美国的贝克汉姆夫妇都是卡巴拉红绳的拥趸。
尽管在美国吃得开,可是“灰白胡子”却没做成几笔生意。不过看得出他也不太在乎生意好坏。悠闲的他不仅没有操心生意,反而被广场最边缘的一阵鼓声吸引。不仅是他,还有广场上闲坐的大爷,路过广场的客人,都被吸引了。这是一阵奇怪的鼓声,很“闷”,但节奏异常激烈。前一拍还没落地,后一拍乃至后两拍都就迫不及待地撞向你的耳朵。
于是,我也循着这奇怪的鼓声迈动脚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