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08:57:30 | 浏览:728
双方政客都在耶路撒冷问题上坚持己见,预计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争斗还会继续。然而,这一次巴以冲突呈现出一种新态势,即“战区”与“非战区”泾渭分明。除了南部加沙地带及附属区域,大部分巴以地区还是以安全与和平态势为主。
《环球》杂志记者/刘学(发自耶路撒冷)
12月8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在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控制区加沙,在阿拉法特墓所在地拉马拉,在阿拉伯人居住、以色列实际控制的东耶路撒冷……普通的巴勒斯坦民众走上街头,用石块对抗以色列国防军的现代化“防骚乱”武器。
点燃巴勒斯坦民众怒火的,是美国政府的一个决定——总统特朗普近日宣布,美国政府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启动美国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的进程。一石激起千层浪,巴以问题再成焦点。
目前,围绕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争论仍在持续。《环球》杂志记者前线探访,亲历了新一轮巴以冲突。
实力悬殊的较量
约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是离耶路撒冷最近的巴勒斯坦管控城市,进出伯利恒的边检站由以色列士兵控制。要从伯利恒进入以色列,所有人,特别是阿拉伯人都要在检查站接受以色列士兵最严格的盘查。
将伯利恒和外面世界分开的,是一堵高高的隔离墙。这堵隔离墙由以色列士兵控制,依仗高高的隔离墙,以色列人建起了一个“炮楼”,可俯瞰整个伯利恒,监视巴勒斯坦民众的一举一动。
《环球》杂志记者近日4次(12月9日、10日、11日、15日)从耶路撒冷进出这座巴勒斯坦城市,多数情况下,记者站在较危险的巴勒斯坦阵营,受到以军催泪瓦斯的袭击,也曾因走向最前方拍摄视频而被以色列士兵瞄准。
“伯利恒战场”的对峙双方为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士兵及以石块和弹弓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巴勒斯坦青少年。相比冲突最为激烈的南部加沙地带,伯利恒的战斗显得较为平静。
“这些士兵怕我们将前面那堵高墙(隔离墙)摧毁。”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10岁巴勒斯坦少年告诉记者。说话时,他手中拿着石块,提醒记者拍摄他投掷石块的姿势。
一个蒙面巴勒斯坦青年用不太流利的英文告诉记者,只能拍他们的背面和侧面,不能拍正面(除非蒙面)。他说,如果记者的照片流传出去,以色列军警可能会根据照片指认他们这些“青少年犯罪分子”,并在夜晚时进入巴勒斯坦人家中抓捕他们。
在冲突现场,每隔一段时间,与这些巴勒斯坦青少年对峙的以色列士兵就会跑出来,向人群喷射催泪瓦斯。12月9日双方冲突最激烈时,记者目睹了“守卫”伯利恒的以色列士兵冲到巴勒斯坦人群前直接开枪射击的情形。在当时近距离射击的情境下,即使以方使用的是橡皮子弹,也很可能会对被袭击者造成重伤。对峙以色列士兵的巴勒斯坦青年除了投掷石块,还将燃烧的轮胎挡在马路中间,以示抗议。
耶路撒冷到底是谁的?
这些巴勒斯坦青少年大多来自附近的难民营。在这些阿拉伯孩子眼里,耶路撒冷是他们的首都和家园,现阶段占领此地的以色列,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者”。
一个名叫萨德的阿拉伯司机出生在东耶路撒冷,是土生土长的耶路撒冷人。他告诉记者,他不明白为什么特朗普说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在他看来,耶路撒冷(包括犹太人居住的西耶路撒冷)应该归还给巴勒斯坦,以色列的首都应该是特拉维夫。
萨德的疑惑反映的是巴以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即巴勒斯坦要想建国,就要拿下东耶路撒冷,以其为巴勒斯坦国首都。然而,以色列政府不肯也不会退让,他们不可能将东耶路撒冷拱手让给巴勒斯坦。
50年前(1967年),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东耶路撒冷。1980年,以色列通过立法,单方面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国际社会普遍不承认以色列对耶路撒冷拥有主权,很多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将其驻以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以关系降至历史冰点,当时白宫没有承认以色列或任何国家关于耶路撒冷主权的决议。事实上,美国国会早在1995年10月就通过法案,要求美国政府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同时要求美国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其继任者们每6个月签署一道豁免令,避免将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到底是谁的?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巴以双方在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上一直有着一种微妙的默契,国际社会和阿拉伯世界也大都保持沉默,即口头上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但实际上默认其现状。各方都深知,耶路撒冷问题是巴以之间一根脆弱的神经,一旦这种默契被打破,一定会有冲突,且无论规模大小,一定会造成流血伤亡。
一些研究以色列的专家学者无法理解特朗普这一决定背后的逻辑,认为他的强硬表态会打破巴以之间的默契。
巴以冲突“新常态”
以色列希伯来文网站瓦拉新闻网专门从事阿拉伯问题报道的记者阿维认为,特朗普的行为实际上会让以色列付出“惨重的代价”,首当其冲的就是以色列公民。耶路撒冷问题自始至终都是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的红线,他曾强烈反对巴勒斯坦方面放弃对圣殿山(位于耶路撒冷)的主权。此次涉及耶路撒冷问题,这位巴勒斯坦总统定会让他的人民“奋起反抗”。
但阿维同时指出,巴勒斯坦会发动抗议和示威活动,但规模有限,不会引发新的巴勒斯坦大起义。
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耶则说,他曾与阿巴斯进行了会谈,特朗普关于耶路撒冷的决定将是“恐慌的开始”。阿巴斯说,如果特朗普宣布转移大使馆,“巴以和平进程”将严重受阻。
以色列前国防部长摩西·亚阿隆指出:“很多阿拉伯领导人,还有土耳其总统等都曾对我们进行武力威胁。首先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方式。在我们宣布独立时,我们也受到了武力威胁,那个时候我们不曾害怕,这次我们也不会。特朗普总统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可能会引发冲突,但这里是我们的首都,我们的城市,我们无所畏惧。”
冲突规模越来越小。一名叫阿里的伯利恒青年在冲突现场告诉记者,他们知道投掷石块也没有多大用,但是因为巴勒斯坦政府无法直接介入冲突,他们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内心的愤懑。
冲突区外,游客依旧纷至沓来。大批基督徒每年从全球各地来到伯利恒,今年圣诞节的筹备工作没有受到多大影响。犹太人居住的西耶路撒冷如往常一样平静,而连接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的1号公路在工作日依旧会大堵车。
新一轮巴以冲突目前没有大范围影响到当地人的正常生活。然而,各种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接下来事态如何发展,外界拭目以待。
有时,吸引你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旅行本身。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最新发布了【Best in Travel 2023】2023世界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这是《Lonely Planet》连续第18年发布年度旅行榜单。有史以来第一次
特约撰稿徐婷瑶当地时间11月23日早上,在耶路撒冷进城方向的两个公交车站接连发生爆炸事件,已造成1名青少年死亡,19人受伤。据《耶路撒冷邮报》报道,第一起爆炸发生在中央汽车站附近,炸弹被放置在公交车附近的一个背包中。几分钟后,另一车站发生了
11月23日,以色列警察在耶路撒冷的一处爆炸现场调查。 据报道,耶路撒冷当日发生两起爆炸事件,造成至少1人死亡,14人受伤。 新华社发(穆阿马尔·阿瓦德摄)11月23日,以色列警察在耶路撒冷的一处爆炸现场调查。 据报道,耶路撒冷当日发生两起
根据以色列警方消息,当地时间11月3日早晨,在位于东耶路撒冷的老城内,一名巴勒斯坦人持刀刺伤两名以色列警察,造成两人轻伤。袭击者已被当场打死。(总台记者 赵兵)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澎湃视觉 张同泽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2022年4月15日,耶路撒冷,以色列安全部队与巴勒斯坦人在阿克萨清真寺外发生冲突。据报道,冲突已造成至少152人受伤。据报道,数十名以色列军警进入阿克萨清真寺附近区域,使用橡皮子弹、催泪弹和眩晕弹驱散现场
在希腊神话中,克罗托、拉克西斯、阿特洛波斯三姐妹依靠编织生死时序,成了命运女神。当神话回归凡间,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三大宗教相互交织,孕育出耶路撒冷。这座城市担负着“圣城”的使命,其中的秘辛既有荣耀,也有血泪。“圣城”之名耶路撒冷坐落
“耶路撒冷究竟是什么?我不明白。眼前的男人慢慢地说,耶路撒冷什么都不是。耶路撒冷是一切!”熟悉电影的朋友们一定都看过一部大作,《天国王朝》。整部电影都围绕着有关耶路撒冷的争夺展开,在这座城市里有杀伐决断,尸山血海,也有花香露浓和爱恨情仇,里
圣城耶路撒冷曾被奥斯曼帝国统治400年。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城。根据《圣经》的说法,耶稣在这里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犹太女性远眺耶路撒冷城耶路撒冷,骑着驴的孩子。耶路撒冷城郊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耶路撒冷大街上可
去以色列旅游的人,哭墙是必去之地。国家领导人访问以色列,哭墙也是必去之地,虽然去的目的大多携带私货,并不像旅游者那么纯粹。总之,无论如何哭墙是一定要去的,这是所有去以色列的外国人的“政治任务”。哭墙边祈祷的犹太人罗马人最早修建了哭墙哭墙又叫